青島市確定8種特殊藥品和1種特殊醫療材料納入特藥、特材救助,每年將投入3億元用于全市大病醫療救助。特種藥品,因為其不可代替性,一直以來被大病、罕見病患者稱為“救命藥”,但又因為其價格高、不納入報銷,讓許多患者因病致貧,甚至放棄治療。7月27日下午,青島市舉行特藥特材簽約儀式,市社會保險事業局與浙江貝達藥業等九家醫藥公司簽約,將8種特藥、1種特材納入青島市大病救助范圍。
根據協議約定,九家合作公司將配合青島市大病醫療救助制度的實施,就這些特藥、特材品種提供國內最優惠經濟待遇。另外,青島市從這些合作方還取得了很多具體的服務承諾與合作項目支持,如無償幫助建立一所腦深部電刺激治療中心、無償向低保家庭參保患者提供免費用藥、無償幫助部分社區開展一些新型醫療服務項目等。
“這對背負著沉重醫藥負擔的患者家屬來說,是一個重大利好。”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,從大病救助政策上來講,特病和特材救助的救助比例都是70%,不論總費用花了多少錢,特殊藥品和特殊醫療材料的花費上,患者只需承擔 30%。此外,青島市還建立了責任醫師制度,首批確定了82名專家定向為特殊疾病患者服務,保障醫療救治水平。
據悉,特藥特材納入醫保報銷,是青島大病醫療救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,特藥特材救助制度本身具有國內首創性。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,今年8月實現特藥、特材救助經辦業務的正常運行,盡快讓符合條件的參保患者享受到特藥、特材救助待遇與各種相關的服務保障。根據規定,申請特藥救助、特材救助待遇資格的參保患者,首先應到相應的特藥、特材、特病責任醫師處接受醫學診斷并確認其符合臨床醫學標準;符合標準的,責任醫師出具本人簽字蓋章確認的《青島市城鎮大病醫療救助專家評估表》。對未經備案確認的臨床醫師(非責任醫師)醫囑發生的救助藥品、救助耗材費用,不予救助補償。
青島此次所做的是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,提高百姓對于藥品的可及性,在特藥談判機制等方面有了突破,有可能解決病人的看病難、看病貴問題。青島市社會保險事業局局長耿成亮表示 ,特藥救助、特材救助制度本身具有國內首創性,一是實現了職工人群與居民人群,以及職工、居民人群與公務員人群在特藥、特材救助待遇方面的公平化;二是實行特藥、特材品種準入制度,根據實際運行情況逐步擴大規模;三是引入談判機制與共付機制,圍繞降低參保人員醫療負擔這個核心,達成有關共識,明確合作責任 、權利與義務,建立由財政(醫保)、供應商(生產企業)、個人(參保患者)三方共同承擔參保人員使用特藥、特材費用的共付機制,實現救助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救助風險的合理分擔;四是在共付機制的基礎上,不斷完善準入管理、定點管理、風險管理機制,不斷規范 、強化與各合作機構、單位在業務合作基礎上的監督職能。
在美國,創新藥物可以直接進入醫保,但在我國,創新藥物進入醫保困難重重。重大新藥創制“十一五”階段成果、浙江貝達藥業研發的用于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1.1類新藥“鹽酸埃克替尼”,作為全球第三個EGFR-TKI(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)藥物被全球最大的臨床數據提供商Citeline 出版發布的《2012 年藥物研發年報》收錄,這是中國創新藥物首次被國際權威機構認可,具有歷史性意義。但目前,鹽酸埃克替尼也僅僅是在青島被納入財政報銷范圍,進入醫保目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令人振奮的是,2012 年7 月6 日至7 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作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,標志著中國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啟動。胡錦濤總書記在會上強調,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,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;著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;要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,完善和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政策措施等,爭取到2020 年,基本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、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,創新環境更加優化,創新效益大幅提高,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,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。
讓制藥企業真正享受到科技體制改革帶來的福利吧!